“户部尚书大人倒是一个有趣的人。”方小柔边说边打开礼物,然后表情逐渐僵硬,“我收回刚才那句话。”
户部尚书大人到现在还这么穷是有道理的,怎么会有这么傻缺的人?
方小柔觉得她已经够不通人情世故了吧?那也不至于到这地步啊。
旁边的丫鬟们已经笑倒了一片,纷纷的夸赞户部尚书大人这份礼真是送得好,显然是在故意嘲笑方小柔呢。
她也不气,扫了一圈,然后从盒子里拿出礼物,厚厚得十几本经书,什么类型的都有:“这么喜欢的话那就一人一本,算本王妃赏你们的。”
也就这时候会端出王妃的架子了,众丫鬟边用帕子捂着嘴笑边上前接过经书,小姑娘都笑嘻嘻的谢道:“奴婢谢王妃赏赐,一定好好珍藏,日日拜读。”
“嘁。”别以为她没听出来这又是在讽刺她。
哼哼!这种不痛不痒的语言攻击,方小柔才不在乎,分完了这份圣洁又沉重的礼物,方小柔才松了一口气。
如今她因为身体的缘故,国子监自然是去不了了,但是,科举是不会停的,加上冯太傅为了给冯世彬押题又送来了一堆的资料。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方小柔想着也不能干白工,那就捞一笔?
想到可怜的张瀚文,两个孙子那么可爱,家里却这么拮据,身上的衣服款式都有些旧,方小柔决定不计前嫌的给他出几个点子。
张瀚文可是实实在在靠自己的本事考上来的,就他的出身跟受教育的条件,妥妥的学霸。
翌日,户部尚书府就收到了方小柔的回礼。
张瀚文送过去一箱,方小柔回了三箱。
长媳感叹:“乖乖,不愧是洛王府,出手就是财大气粗。”
二儿媳围观着内心也是震撼的,这么大的箱子,看下人搬着沉甸甸的,也不知是些什么宝贝。
张瀚文的妻子身子弱,早早的就把府中的中馈交给了长媳管,这人情往来的礼一般是由长媳登记入库的。
但是,事关洛王府,而且对方的回礼明显超重了,一家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听说了之后都过来看热闹。
原谅张瀚文一家子都不是那种很富裕出身的,空有门第,家底却并不厚,比方扬贵这种有老爹遗产撑着的还不一样。
方家才几口人,吃穿用耗费还不大,他们各自可都是一大家子,不节省着怎么能行呢?
于是,待大家都齐了之后,张瀚文亲自上前开箱。
大家不自觉地身子前倾,目光都落在上头,内心里猜测着是到底是什么。
然后,一堆的书以及卷子。
“……”
大家面面相觑,儿子老大从里头拿起一本翻了翻,都是策论的题目,看得人心悸。
“爹,洛王府这是什么意思?”
老二琢磨了一下,猜测道:“礼尚往来?爹您不是给洛王妃送了一箱子的佛经吗?那人家回送三箱的……书籍卷子,也没错。”
一比三,洛王妃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那箱子佛经呢?
大家将心比心,反正搁自己身上,收到一箱子经书,绝对不会太欢喜。
有个啥用啊?
连典当都不行的东西。
不过,洛王妃也是够有意思的,居然回送这些东西。
两个儿媳对方小柔还算熟悉,这还真的很像她的手笔,两个人想起她平日里闲散的做派,没忍住露出了笑意。
可真是一个活得恣意洒脱的人呢。
张瀚文对方小柔的滤镜也就比方小柔对萧夜的滤镜薄一点,所以他没有第一时间发表言论,便让人把东西搬到他书房去,他要好好的研究一下。
说做就做,张瀚文钻进书房就把自己锁起来了。
“不劝劝爹吗?”
“算了吧,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事。”
“倒也是,就是爹最近对洛王妃有些魔怔了。”看起来神经兮兮的。
宛如私生饭一样变态,研究方小柔的一言一行,现在连送来的东西都要反复的研究,就差去翻洛王府每天倒的垃圾了。
要不是张瀚文的行为实在太变态,他们都要怀疑张瀚文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心思呢。
张夫人挥挥手:“说什么呢,怎能妄议长辈,规矩都学到哪儿去了?”
外头的官司张瀚文不知道,他正从箱子里挖宝呢。
还好,宝放的不是很深,就在几本书下面,夹着一封信。
信没有抬头,也没有署名,张瀚文赶紧拆开,这回的字迹跟上回不一样。
极尽洒脱,磅礴大气又不失隽永。
莫名的,张瀚文就是觉得这是方小柔的笔迹,有她往日行事的风格。
他研究方小柔也有一段时间了,对方小柔的画风挺熟悉的,觉得这字就如其人,挺像的,有风骨,洒脱恣意又娟秀。
一把年纪的张瀚文没有丝毫不好意思的对方小柔的字迹产生了欣赏,随后才开始看内容。
才刚开始看,张瀚文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方小柔的点子其实很简单,翻译过来就是让张瀚文帮她写作业,之后印刷拿出去卖给别人抄,两人分成。
为了能够提高销量,方小柔还提了一个点子,让张瀚文用自己的面子去找皇上。
官方出品的参考书,就问谁不想买?
到时候就完全不用担心销量了,只要担心印刷跟不跟得上而已。
只要皇上点头,那分成给国库大头。
至于担心影响科举?完全不会。
方小柔的定位很清楚,这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参考书,涵盖面广,深度控制在一个程度。
最后的效果就是可以提拔很多中下游或者差生进步,短时间达到抱佛脚的地步,对于优等生来说也算是复习。
但是真正要拔高,还是得靠学生自己往深里挖掘,或者说自己的感悟,多年来的沉淀积累。
不仅可以让科举的成绩更优秀,又不影响尖子生的选拔。
反正,方小柔觉得,对科举影响不大。
就好比,几十名考的八十多分跟一两百名考的六七十分对皇帝来说,都一样,人家皇帝只挑九十五分以上的前几名。
所以,问题不大,放心大胆的去找皇上吧。
皇上估计科举旧花样搂钱也腻了。
户部尚书大人到现在还这么穷是有道理的,怎么会有这么傻缺的人?
方小柔觉得她已经够不通人情世故了吧?那也不至于到这地步啊。
旁边的丫鬟们已经笑倒了一片,纷纷的夸赞户部尚书大人这份礼真是送得好,显然是在故意嘲笑方小柔呢。
她也不气,扫了一圈,然后从盒子里拿出礼物,厚厚得十几本经书,什么类型的都有:“这么喜欢的话那就一人一本,算本王妃赏你们的。”
也就这时候会端出王妃的架子了,众丫鬟边用帕子捂着嘴笑边上前接过经书,小姑娘都笑嘻嘻的谢道:“奴婢谢王妃赏赐,一定好好珍藏,日日拜读。”
“嘁。”别以为她没听出来这又是在讽刺她。
哼哼!这种不痛不痒的语言攻击,方小柔才不在乎,分完了这份圣洁又沉重的礼物,方小柔才松了一口气。
如今她因为身体的缘故,国子监自然是去不了了,但是,科举是不会停的,加上冯太傅为了给冯世彬押题又送来了一堆的资料。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方小柔想着也不能干白工,那就捞一笔?
想到可怜的张瀚文,两个孙子那么可爱,家里却这么拮据,身上的衣服款式都有些旧,方小柔决定不计前嫌的给他出几个点子。
张瀚文可是实实在在靠自己的本事考上来的,就他的出身跟受教育的条件,妥妥的学霸。
翌日,户部尚书府就收到了方小柔的回礼。
张瀚文送过去一箱,方小柔回了三箱。
长媳感叹:“乖乖,不愧是洛王府,出手就是财大气粗。”
二儿媳围观着内心也是震撼的,这么大的箱子,看下人搬着沉甸甸的,也不知是些什么宝贝。
张瀚文的妻子身子弱,早早的就把府中的中馈交给了长媳管,这人情往来的礼一般是由长媳登记入库的。
但是,事关洛王府,而且对方的回礼明显超重了,一家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听说了之后都过来看热闹。
原谅张瀚文一家子都不是那种很富裕出身的,空有门第,家底却并不厚,比方扬贵这种有老爹遗产撑着的还不一样。
方家才几口人,吃穿用耗费还不大,他们各自可都是一大家子,不节省着怎么能行呢?
于是,待大家都齐了之后,张瀚文亲自上前开箱。
大家不自觉地身子前倾,目光都落在上头,内心里猜测着是到底是什么。
然后,一堆的书以及卷子。
“……”
大家面面相觑,儿子老大从里头拿起一本翻了翻,都是策论的题目,看得人心悸。
“爹,洛王府这是什么意思?”
老二琢磨了一下,猜测道:“礼尚往来?爹您不是给洛王妃送了一箱子的佛经吗?那人家回送三箱的……书籍卷子,也没错。”
一比三,洛王妃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那箱子佛经呢?
大家将心比心,反正搁自己身上,收到一箱子经书,绝对不会太欢喜。
有个啥用啊?
连典当都不行的东西。
不过,洛王妃也是够有意思的,居然回送这些东西。
两个儿媳对方小柔还算熟悉,这还真的很像她的手笔,两个人想起她平日里闲散的做派,没忍住露出了笑意。
可真是一个活得恣意洒脱的人呢。
张瀚文对方小柔的滤镜也就比方小柔对萧夜的滤镜薄一点,所以他没有第一时间发表言论,便让人把东西搬到他书房去,他要好好的研究一下。
说做就做,张瀚文钻进书房就把自己锁起来了。
“不劝劝爹吗?”
“算了吧,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事。”
“倒也是,就是爹最近对洛王妃有些魔怔了。”看起来神经兮兮的。
宛如私生饭一样变态,研究方小柔的一言一行,现在连送来的东西都要反复的研究,就差去翻洛王府每天倒的垃圾了。
要不是张瀚文的行为实在太变态,他们都要怀疑张瀚文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心思呢。
张夫人挥挥手:“说什么呢,怎能妄议长辈,规矩都学到哪儿去了?”
外头的官司张瀚文不知道,他正从箱子里挖宝呢。
还好,宝放的不是很深,就在几本书下面,夹着一封信。
信没有抬头,也没有署名,张瀚文赶紧拆开,这回的字迹跟上回不一样。
极尽洒脱,磅礴大气又不失隽永。
莫名的,张瀚文就是觉得这是方小柔的笔迹,有她往日行事的风格。
他研究方小柔也有一段时间了,对方小柔的画风挺熟悉的,觉得这字就如其人,挺像的,有风骨,洒脱恣意又娟秀。
一把年纪的张瀚文没有丝毫不好意思的对方小柔的字迹产生了欣赏,随后才开始看内容。
才刚开始看,张瀚文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方小柔的点子其实很简单,翻译过来就是让张瀚文帮她写作业,之后印刷拿出去卖给别人抄,两人分成。
为了能够提高销量,方小柔还提了一个点子,让张瀚文用自己的面子去找皇上。
官方出品的参考书,就问谁不想买?
到时候就完全不用担心销量了,只要担心印刷跟不跟得上而已。
只要皇上点头,那分成给国库大头。
至于担心影响科举?完全不会。
方小柔的定位很清楚,这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参考书,涵盖面广,深度控制在一个程度。
最后的效果就是可以提拔很多中下游或者差生进步,短时间达到抱佛脚的地步,对于优等生来说也算是复习。
但是真正要拔高,还是得靠学生自己往深里挖掘,或者说自己的感悟,多年来的沉淀积累。
不仅可以让科举的成绩更优秀,又不影响尖子生的选拔。
反正,方小柔觉得,对科举影响不大。
就好比,几十名考的八十多分跟一两百名考的六七十分对皇帝来说,都一样,人家皇帝只挑九十五分以上的前几名。
所以,问题不大,放心大胆的去找皇上吧。
皇上估计科举旧花样搂钱也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