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科举,设置了诸多条条框框,尤其是身份限制,格外严厉。
    商人家的蠢儿子想参加科举?
    做梦!
    犯官之后想参加科举?
    继续白日梦!
    小小武将家的儿子想要参加科举,先去书院读几年书再来吧。
    不是书院出来的正统学子,都不爱搭理你。
    同样是科举,差别之大,天下人都看得分明。
    孰优孰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游侠儿,走南闯北,属于消息灵通的一群人。
    他们第一次来三郡,却并不陌生。
    因为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听过很多很多关于三郡的传闻,尤其是关于燕云歌的传闻。
    当郡守府张榜招募士兵,欢迎天下游侠儿从军,待遇升迁一视同仁。
    或许有人会怀疑,但是大部分游侠儿那一瞬间,心头都是微微一动。
    很确定,是心动的感觉。
    他们会怀疑天下所有人对待游侠儿是两副面孔,唯独不想去怀疑燕云歌。
    三郡地盘,这些年零零总总各项措施,无一不在证明燕云歌她是个信人。
    她从来都是说到做到。
    无论有多少困难,终究她会兑现承诺。
    心动,却还不肯行动。
    还是在观望,在迟疑。
    燕云歌会遵守承诺,军队里面的人会遵守规矩吗?
    别上面大喊口号,下面依旧我行我素!
    直到……
    刘十站了出来,现身说法!
    燕云歌和众人这才知道,原来刘十在游侠儿群体里面很有名。
    不是一般有名,而是大大有名。
    他离开游侠群体数年,但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话。
    正所谓哥不在江湖,江湖都是哥的传说。
    燕云歌私下问刘十,“你在游侠儿当中,到底有多大名声,多高身份?”
    刘十想了想,“应该能排进前五吧!”
    “为何本夫人之前不曾听说过你的名号?”
    按理这么有名,市井江湖总有一些传闻。
    刘十直言相告,“属下游走江湖的时候,用的是十哥这个称号。”
    一说十哥,燕云歌了然一笑。
    因为,很多年前她就听闻过游侠儿十哥的传闻,是个牛逼人物。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虽然有些夸张,却也能侧面反映出他的本事。
    有刘十做榜样,游侠儿们再无疑虑,纷纷报名应征当兵。
    平阳郡的动静,甚至吸引了游荡在外的游侠儿。
    从军好啊!
    如此,方能显我辈才华。
    难得有个机会,不可错过。
    游侠儿是一个单个个体独立的群体,又是一个喜欢盲从的群体。
    只要有人带头做什么事,之后就会有一群人一窝蜂的涌上来。
    这波招募新兵,除开游侠儿,还有很多良家子。
    多是家中兄弟太多,田亩有限,吃饭都吃不饱,干脆出来当兵吃粮,也算是一条出路。
    这些年,三郡搞识字班,大开民智。
    老一辈还是老观念。
    新一代年轻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想法和老一辈相比更为开明。
    当兵,不是走投无路的选择。
    当兵,是人生的新起点。
    谁说当兵就没有出路?
    良家子,游侠儿,这是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
    将来,他们将在一起当兵吃粮,成为袍泽,成为可信赖的同伴。
    ……
    就连燕云歌本人都没想到,这一波募兵,竟然如此顺利。
    原本以为能有三五千人顶天了。
    万万没想到,三郡加起来,竟然募兵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这真是意外惊喜。
    游侠儿就有数千,大头还是良家子。
    这个结果,别说燕云歌没想到,三郡官吏个个目瞪口呆。
    消息传到外面,都说燕云歌作假,天下绝无此事。
    哪有良家子主动应征入伍,荒谬!
    朝廷征兵,都得靠律法,强制性执行,才能有兵源。
    为何独独三郡能特立独行,处处和别处不一样。
    一定是作假。
    一定是为了打击对手,编造出来的谎言!
    外界的看法不重要。
    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一次募兵,会发生质的改变。
    多方搜集资料,总算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多年努力付出,今朝终于有了回报。”
    是的!
    多年付出,才能还来今日成果。
    大力推广识字班,全免费。
    识字班制度,基本上已经覆盖到平阳郡每个村。
    两郡地盘,基本上也覆盖到了乡镇。今年就能覆盖到村落!
    识字班带来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识字,对小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了收入。
    同样的店小二,识字比不识字多拿三分之一的工钱,这就是差距。
    但是对于官府来说,最大的作用是开启了民智,给年轻一代人灌入了新的观念,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一点点地改变,数年积累,口耳相传,最终到达了量变。
    十个人里面,只要有一个人扭转了想法,不再视当兵为畏途,就是希望!
    成千上万的人进入识字班,大浪淘沙一般的筛选,才有了这次募兵成功。
    至于质变,道路还很长且艰难,还需继续努力。
    纪先生连连感慨。
    “老夫真没想到,小小一个识字班,还能有如此改变。看来这个识字班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惠及更多的人。”
    “正该如此!”
    免费识字班花钱不多,但数量多,一村一个识字班,累计起来一年也是一个庞大的开销。
    对学员是免费,教书的夫子可不能免费,得按时给夫子们发放俸禄和补贴。
    有的村落太偏僻,太闭塞。
    夫子们吃苦受累教书,俸禄之外,补贴必不可少。
    否则没人愿意到偏远地方教书育人。
    各种开销加起来,一年下来,称得上是个天文数字。
    如此庞大的开销,任何一个官府朝廷,都不愿意承担。
    并非承担不起。
    咬咬牙,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承受的。
    但是……
    对于朝廷世家来说,没必要。
    他们不需要开启民智。
    唯有燕云歌需要。
    花再多的钱,即便是天文数字,这件事也要办下去。
    不就是钱嘛!
    她什么都缺,唯独不缺钱。
    没了钱,再想办法赚就是了。
    “老夫想到了如何尽快吸收同化沿海四郡,识字班也算是个利器。老夫得抓紧时间,培养更多合格的识字班先生。”
    “此事就有劳先生。”
    识字班教书先生要求不高。
    很多识字班结业的学员,经过职业培训,考核合格后,就能担任识字班教书先生。
    当然,这样的水平,只能前往偏远乡村。
    繁华城镇,读书人多,要求顺势拔高。
    纪先生脑子里面已经有一连串的计划,用识字班归化人心。
    至于沿海四郡的世家,则需要用利益交换,利益捆绑,将大家绑在一艘船上。
    ……
    因为刘宝顺退兵一事,萧逸得喘息之机。
    南魏朝廷就有些慌乱。
    战事稍歇。
    南军退后三里,似乎是在等建州朝廷的军令。
    侍卫营这边也趁机休整,补充兵源,将伤兵运往后方。
    南魏朝廷,人心思动。
    都在担心,刘宝顺退兵,萧逸没有牵制,会分出兵力援助侍卫营。
    届时,这仗还怎么打?
    还没讨论出一个结果,紧接着,北魏那边又有新消息传来。
    刘章没死,刘宝顺重整旗鼓,再次兴兵。
    萧逸被牵制在沿海四郡,动弹不得。
    也就意味着,侍卫营得不到援助。
    “天助我大魏!”
    “此乃天意!南军应该一鼓作气,拿下燕云歌的侍卫营。没了侍卫营,她就是拔了牙的老虎,不足为虑。届时三郡都是朝廷的囊中之物。”
    皇帝萧成文沉默不语。
    仗怎么打,先不讨论。
    眼下要紧的事情,是北魏皇帝刘章派人送来密信,试图联合南魏,一起夹击燕云歌。
    只要他点头同意,刘章承诺会全力配合。
    天下有这么好的事情?
    刘章能安好心?
    早朝结束,皇帝萧成文开小朝会,召政事堂几位大佬人物一起议政。
    在此之前,他已经派人给凌长治去信,走水路。
    希望信件能及时送到凌长治的手中。
    当着几位大佬人物,皇帝萧成文拿出北魏皇帝刘章的密信,逐一传阅。
    几位臣子看完,表情各不相同。
    有紧蹙眉头,有满腹诱惑,有面带喜色,也有面无表情之人。
    “诸位爱卿都看过了信件,可有想法?尽管畅所欲言。”
    “陛下,此乃天助啊!老臣认为可以合作!”
    “臣反对!燕云歌说起来,终归是大魏的臣子。他刘章算个什么东西,那是窃国之贼,是大魏的罪人。堂堂正统大魏江山,岂能和窃国之贼合作,荒谬!万万不可!”
    “迂腐之见。眼下有机会收回三郡,甚至有机会染指沿海四郡,就因为刘章的身份,放弃天赐良机,实在是不妥。”
    “敢情刘章还是个大好人,不求名不求利为朝廷打算?他真要如此高风亮节,怎么又做了窃国之贼?别忘了大魏的半壁江山就在他刘章手里攥着。他要真有诚意,主动退位,将北地归还朝廷。”
    “明知不可能的事情,还要提出来,分明是成心为难人,也是成心要翻脸。眼下朝廷正和燕云歌开战,同刘章翻脸有何好处?”
    “那你说说,刘章主动帮忙拖住萧逸的兵马,图的又是什么?”
    “自然是为了报仇!”
    喜欢侯府小哑女请大家收藏:侯府小哑女全本言情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