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铸造私银
比如说此次前方战事,韶家军虽打了胜仗,可死伤同样严重,战争从来都是两输的事情,不管哪方获胜,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
上的赢家,朝廷不能失了军心,所以就得对死伤者进行加倍体恤。
可对于战败的小边关的辰王以前的部下,正如辰王所说,都是大楚国的军队,虽有亲疏之别,总归还是要管的,可国库无有多
余的银两,拿什么去体恤?
宁王可听母后提及过多次,文宣帝愁的是饭都吃不下,牙龈肿起多高,最近更是连户部尚书的面都不见一次了,用文宣帝的话
来说,就是不想看他那张苦瓜脸,可户部尚书也想着乐观些,问题是兜无多余之银两,想乐观也不可能啊。
一直以来,宁王都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会成为未来的君主,无论做什么事儿,都站在一个相对的高度来看待,对待手下的人也从
来都不截取其功劳,此时瞬然发现了李雪娇这么个人才,更是激动的不能自己。
于是,宁王第二天就拍板决定带李雪娇面见了文宣帝,李雪娇当初是学过历史的,对于历朝历代的变改虽不精通,却也知晓了
个大概,细节方面她没办法具相化,可却可以提出一个大体的轮廓。
比如说,可以发行类似于彩票的抓奖机构,这类活动不能说不让人中奖,只不过中奖的机率太低,所以即便是有人拿走了大奖
,于政府来说也是稳赚不赔的。
再比说是发行国债,这也算是取之于民惠之于民等等,再比如说,国家应该将货币也就是银两的发行权收归己有,将市面上参
差不齐的那些货币都统统收缴回来,迅速完善市场经济,如此即便不能短时间内解决国库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
缺钱缺的就差一天三是晌去祖宗庙烧香的文宣帝一听这两项计策,顿时眼冒金光,立马看李雪娇就顺眼了不少,连着她穿得那
么素的白衣看在眼里都感觉是仙气飘飘了。
在赏赐了李雪娇无数财物之后,在第二个早朝的时候,文宣帝就在朝堂之上公布了他的两项提议,并且让群臣群议此事的可行
性。
销售彩票这种类似于赌博的方式,两个铜子摸一次彩,可以说全民皆可参与进来,不分老幼男女,集少成多,聚少为塔,且成
本不高,即使失败也亏不了什么,户部表示可以一试。
可对于国债这种事情,如果对方不情愿的话,你总不能把人家兜里的钱掏出来,再扔给人家一张国债券,顺便给人家解释一声
说,这是借的,以后会加利息还给你哟。
果真如此做的话,与强盗行径有何区别?
经群臣一番非议,文宣帝一时也感觉有些不妥,是啊,对于国债这是一个个人觉悟和认知问题,不能急于一时,可他不着急也
不行啊,这不是兜里没钱,说话没底气嘛。
于是乎,文宣帝慨然说道:既然百姓不了解国债,那朕就给他们一个认知的过程。把此次边关死伤将士的抚恤金直接换成白条
……哦,也就是国库券,等国家有钱的时候,按高利货利息偿付。
叶梨歌听到这里就不淡定了,一个国家出台的每项重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都是千推万敲的,哪能如此草率?
从根本上来说,李雪娇只是个提议,具体操作她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有限,何况她也只是在前世听说过,并
不了解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不过是一个提议而已,能够针对大楚国的现状提出,也算是相当之不容易的费了一番脑子了。
柳小五很快就回答了叶梨歌的这一疑问,“别人还没啥表示,我们家候爷第一个就跳出来不干了,说是陛下你开恩吧,将士们在
前线流血流汗,奋力杀敌,为的就是挣点银了回去买头牛好好耕田过日子,如今你给他一张白条,是能吃呢还是能喝呢?”
文宣帝被韶老候爷说了一个大呛脖,很是气恼武将这种不给君王留面子的鲁莽行为,只得让群臣继续议论。
经过群臣加班加点的吵吵了三天三夜之后,终于就国库券的事项拿出了一个还算切实可行的措施,那即是,想要一步到位的发
行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那就得一步步的来,徐徐图之嘛,既然不能从百姓腰包里搜钱出来买国债券,一进想扣紧钱袋的户
部尚书提议,那就还是在军中做文章吧。
韶家军打了胜仗,论功当赏的,各退一步,毕竟陛下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省目前的开支,二是为的让百姓进一步了解国库券的好
处和用途。
所以,正常的功勋银子是要一步到位的发下去,至于说封赏的那部分,就用国库券先行抵扣吧,并且文宣帝还规定了,国库券
可以正常买卖,当然前提是,对方得认可这种行为才好。
对于打了败仗的那些军队,朝廷也不惩罚他们了,就用白条抵债吧,这对于他们这些无有战功傍身的军人来说,也就算是皇家
的恩典了。
当时的那帮文人们就跟苍蝇和蚊子似的,一劲的嗡嗡嘤嘤的乱叫,吵得韶老候爷头都大了,可武将中除了他之外,没几个有实
力敢于大力排斥这项政策的,吃皇家饭的官员眼皮都比较活泛,眼眨着文宣帝那双发红的老眼,谁还敢非要给他上眼药呢?
于是,关于李雪娇的第二项提议,也就这么顺理成章的准备暂行实施,而且第一次就直接用在了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身上
,当真让人……唏嘘嗟叹!
第三项政策更是简单粗暴,原本允许为数不多的几家商人可以铸造私银那是托了他们先祖的福,当年凤宇家第一代开国皇帝建
功立业时,得过那三个人的资助,本着有福共享的原则,并且高祖开国之初,国内经济不稳定,也得借助于这几位大佬的财支
持。
这才给了他们每年可以铸造私银的权限,可都二百多年过去了,大楚国因为一直连年对外,对国内的这些经济建设就不那么关
注了,这几家依然在一年一年的扒拉着盘子中的既得好处,如今罢黜他们的私银铸造权,他们当也说不出什么。
上的赢家,朝廷不能失了军心,所以就得对死伤者进行加倍体恤。
可对于战败的小边关的辰王以前的部下,正如辰王所说,都是大楚国的军队,虽有亲疏之别,总归还是要管的,可国库无有多
余的银两,拿什么去体恤?
宁王可听母后提及过多次,文宣帝愁的是饭都吃不下,牙龈肿起多高,最近更是连户部尚书的面都不见一次了,用文宣帝的话
来说,就是不想看他那张苦瓜脸,可户部尚书也想着乐观些,问题是兜无多余之银两,想乐观也不可能啊。
一直以来,宁王都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会成为未来的君主,无论做什么事儿,都站在一个相对的高度来看待,对待手下的人也从
来都不截取其功劳,此时瞬然发现了李雪娇这么个人才,更是激动的不能自己。
于是,宁王第二天就拍板决定带李雪娇面见了文宣帝,李雪娇当初是学过历史的,对于历朝历代的变改虽不精通,却也知晓了
个大概,细节方面她没办法具相化,可却可以提出一个大体的轮廓。
比如说,可以发行类似于彩票的抓奖机构,这类活动不能说不让人中奖,只不过中奖的机率太低,所以即便是有人拿走了大奖
,于政府来说也是稳赚不赔的。
再比说是发行国债,这也算是取之于民惠之于民等等,再比如说,国家应该将货币也就是银两的发行权收归己有,将市面上参
差不齐的那些货币都统统收缴回来,迅速完善市场经济,如此即便不能短时间内解决国库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
缺钱缺的就差一天三是晌去祖宗庙烧香的文宣帝一听这两项计策,顿时眼冒金光,立马看李雪娇就顺眼了不少,连着她穿得那
么素的白衣看在眼里都感觉是仙气飘飘了。
在赏赐了李雪娇无数财物之后,在第二个早朝的时候,文宣帝就在朝堂之上公布了他的两项提议,并且让群臣群议此事的可行
性。
销售彩票这种类似于赌博的方式,两个铜子摸一次彩,可以说全民皆可参与进来,不分老幼男女,集少成多,聚少为塔,且成
本不高,即使失败也亏不了什么,户部表示可以一试。
可对于国债这种事情,如果对方不情愿的话,你总不能把人家兜里的钱掏出来,再扔给人家一张国债券,顺便给人家解释一声
说,这是借的,以后会加利息还给你哟。
果真如此做的话,与强盗行径有何区别?
经群臣一番非议,文宣帝一时也感觉有些不妥,是啊,对于国债这是一个个人觉悟和认知问题,不能急于一时,可他不着急也
不行啊,这不是兜里没钱,说话没底气嘛。
于是乎,文宣帝慨然说道:既然百姓不了解国债,那朕就给他们一个认知的过程。把此次边关死伤将士的抚恤金直接换成白条
……哦,也就是国库券,等国家有钱的时候,按高利货利息偿付。
叶梨歌听到这里就不淡定了,一个国家出台的每项重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都是千推万敲的,哪能如此草率?
从根本上来说,李雪娇只是个提议,具体操作她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有限,何况她也只是在前世听说过,并
不了解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不过是一个提议而已,能够针对大楚国的现状提出,也算是相当之不容易的费了一番脑子了。
柳小五很快就回答了叶梨歌的这一疑问,“别人还没啥表示,我们家候爷第一个就跳出来不干了,说是陛下你开恩吧,将士们在
前线流血流汗,奋力杀敌,为的就是挣点银了回去买头牛好好耕田过日子,如今你给他一张白条,是能吃呢还是能喝呢?”
文宣帝被韶老候爷说了一个大呛脖,很是气恼武将这种不给君王留面子的鲁莽行为,只得让群臣继续议论。
经过群臣加班加点的吵吵了三天三夜之后,终于就国库券的事项拿出了一个还算切实可行的措施,那即是,想要一步到位的发
行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那就得一步步的来,徐徐图之嘛,既然不能从百姓腰包里搜钱出来买国债券,一进想扣紧钱袋的户
部尚书提议,那就还是在军中做文章吧。
韶家军打了胜仗,论功当赏的,各退一步,毕竟陛下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省目前的开支,二是为的让百姓进一步了解国库券的好
处和用途。
所以,正常的功勋银子是要一步到位的发下去,至于说封赏的那部分,就用国库券先行抵扣吧,并且文宣帝还规定了,国库券
可以正常买卖,当然前提是,对方得认可这种行为才好。
对于打了败仗的那些军队,朝廷也不惩罚他们了,就用白条抵债吧,这对于他们这些无有战功傍身的军人来说,也就算是皇家
的恩典了。
当时的那帮文人们就跟苍蝇和蚊子似的,一劲的嗡嗡嘤嘤的乱叫,吵得韶老候爷头都大了,可武将中除了他之外,没几个有实
力敢于大力排斥这项政策的,吃皇家饭的官员眼皮都比较活泛,眼眨着文宣帝那双发红的老眼,谁还敢非要给他上眼药呢?
于是,关于李雪娇的第二项提议,也就这么顺理成章的准备暂行实施,而且第一次就直接用在了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身上
,当真让人……唏嘘嗟叹!
第三项政策更是简单粗暴,原本允许为数不多的几家商人可以铸造私银那是托了他们先祖的福,当年凤宇家第一代开国皇帝建
功立业时,得过那三个人的资助,本着有福共享的原则,并且高祖开国之初,国内经济不稳定,也得借助于这几位大佬的财支
持。
这才给了他们每年可以铸造私银的权限,可都二百多年过去了,大楚国因为一直连年对外,对国内的这些经济建设就不那么关
注了,这几家依然在一年一年的扒拉着盘子中的既得好处,如今罢黜他们的私银铸造权,他们当也说不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