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醒悟
“这不是有幡子吗?”宋知恩指了指“小宋豆腐”的招牌,十分的不服气。“我怎么就不能去卖了?”
绵娘不紧不慢的问道:“刚才你吆喝了一声卖豆腐了吗?”
宋知恩哑口,又连忙补救:“这不怪我,也没用我吆喝啊,大家伙儿就都出来了。”
“那你现在喊一句我来听听。”绵娘笑盈盈的看着他。
宋知恩憋了半天,没喊出来,他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正是最要脸面的时候,内心常常被各种所谓的“不好意思”充斥着。
“你看吧,你喊都喊不出来,在咱们村,你当然不用喊,左邻右舍的都知道咱们家今天会卖豆腐,毛驴车走上这么一圈,可是这出了村子就不一样了,到了那,你不喊,人家怎么知道你是来卖豆腐的?这大冷的天,谁也不可能不在屋子里待着,就一直在外面等着你吧?”
宋知恩无言以对。
绵娘笑着胡噜了一下他的头发,将草垫子放在了车上,垫好狗皮垫子,正要走,就听见清朗的叫卖声。
“卖豆腐嘞!”
转回头去看,宋知恩正一脸倔强的看着姐姐,面带得色:“看吧,我也能喊,我不是不会吆喝的,阿姐,你能做的事情,我就也能做得出来。”
绵娘的确是没想到他真的会喊出来,笑着摇了摇头,连忙承认错误:“是我看轻了你,我家小弟是真的能喊出来的,不是说着玩的。”
“那我能去了吧?”
“还是不行。”绵娘走过去,十分认真的对弟弟说道:“不需要你这么抛头露面,和那些婶子大娘打交道?还有几天就要开学了,你就在家里好好读书就行了,这个活,你阿姐干的来。”
绵娘戴上棉帽子,将额头上缠着的绷带盖得严严实实,见宋知恩还站在那里,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还不赶紧去吃饭,一会别忘了烧炕。”
宋知恩再次抗争,也只是被阿姐无情镇压,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绵娘赶着车出去。
宋李氏在豆腐房里走出来,看着小儿子一脸不服气的样子,也不由得觉得好笑。
“你阿姐说得对,这个卖豆腐的学问大着呢,不比你读书的学问少,再说了这十里八村的人都认得你阿姐,有几个认得你的。人家说不定拿你当成是假冒的,反倒是不肯买你的豆腐了。”
“我只是想要帮帮阿姐,她的伤还没好。”
“阿娘知道你心疼你阿姐,你阿姐也知道,你有这份心,你阿姐和阿娘的心里啊,就已经很熨帖了,苦点累点也都值了,至于其他的,你就不要想了,只管把书读好,比什么都强。”
“读书,读书,就知道让我读书,家里这么多活,都是阿姐干的,阿娘,你知不知道,一口气挑三大缸的水,是多累的活?”
儿子突然发怒,宋李氏静默。
“你不知道,我以前也不知道,不过我现在知道了,挑完三大缸的水,我腿肚子都在转筋,恨不得这条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我这才干了几天,阿姐是天天这么干活的,哪一天着闲了?”
宋知恩以前就觉得阿姐辛苦,他眼看着阿姐每天都好像有忙不完的活,亲身经历过,才知道,这又何止是辛苦,阿姐这都好几个月了,也不知道这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宋李氏被儿子一席话说的哑口无言,站在那,目光却落在了屋外的水桶和扁担上。
三大缸的水,每天来回要去井台上跑十几个来回,就算是别家的男人,也没有这么干活的。
她以前还只觉得绵娘做这些事情是应当应分的,谁让她把这个家害成了这个样子,那个时候看到绵娘挨累受气,她的心里反倒觉得活该。
绵娘将这个家害成这个样子,她就应该做这些,才能弥补她犯下的过错。
现在她才开始后悔自己那个时候的顽固偏执,冷血刻薄。
她甚至都不敢回想,当初的自己,究竟是怎么忍心看着绵娘挨累受苦却无动于衷的,甚至还将所有的怨气和愤懑都发泄到绵娘的身上。
就连小儿子都明白冤有头债有主的道理,她不能去找梅家算账,不能去找荣王世子拼命,也不能去跟顾骢要个交代,每天就知道坐在家里磋磨自己的女儿。
小儿子的话让她羞愧。
松了手,失魂落魄的拄着拐杖回了屋。
坐在炕头上,任由拐杖吊在地上。
宋知恩不知道自己几句话勾起了阿娘内心的愧疚,他只看到阿娘好像掉了眼泪,心里顿时后悔,连忙回了屋给宋李氏道歉。
“阿娘,你不要哭了,我不是故意的,我没有故意想要和你顶嘴,也不是不想读书,其实我挺喜欢读书的。”
“阿娘没有怪你,阿娘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宋李氏望着小儿子,神色忧伤而愧疚。
不懂事的从来都不是她的两个孩子,不懂事的那个人是她,一直以来,是她在胡搅蛮缠不讲理。
这才让女儿受了那么多的苦。
豆腐房里又阴又潮,她现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究竟是怎么狠心才能让女儿在那里住了一个冬天。
大儿子每次来信,都要强调一次,不要埋怨绵娘。
她也并不放在心上,觉得大儿子只看到了绵娘被休弃的事情,并不知道这其中还隐藏着别的原因。
现在仔细想想,才觉得隔壁阿云的爹娘才是对的。
女儿是自己的,摊上这样的世道,遇上那样的人渣败类,自己要是再不护着,别人就更不会护着。
他们做爹娘的没能耐,出了事不仅不能给女儿做后盾,还只会责怪孩子。
宋李氏缓缓地闭上眼睛,试着想一下,若是绵娘在最初被顾骢缠上的时候,就做出以死明志的事情,倏忽之间睁开了眼睛,眼泪再一次决了堤。
绵娘若是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做出那么决绝的事情,她们这作爹娘的,心里如何能安然。
可就像是绵娘所说的那样,她若是让家里知道了这件事呢?
宋知孝一定会二话不说就去找顾骢算账,冲动之下说不定会酿成大祸。
事情会被传的纷纷扬扬,说起顾骢,人家只会不痛不痒的说顾家公子风流成性,可说起绵娘,水性杨花,不安于室,不知廉耻什么的肯定就都上来了。
全家都跟着一起被左邻右舍戳着脊梁骨骂。
那个时候,不管是谁,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吧。
母亲不停的掉泪,宋知恩被吓到了,扯着阿娘的手问道:“阿娘,你怎么了?”
宋李氏摇摇头:“阿娘错了,细伢子,阿娘是真的错了。”
宋李氏泣不成声,宋知恩握着阿娘的手给与安慰。
镇北侯缠绵病榻时日良久,顾家早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
因此,老侯爷亡故,也不至于手忙脚乱让人笑话。
丧事各种操办井井有条。
不过顾老侯爷临终之前有所交代,一切从简。
不许儿孙大肆操办。
可到底品级在那,就算是真的想要简约,也还是繁琐铺张的。
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
顾老侯爷是朝廷重臣,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
就连皇帝陛下都拨了银子,遣了自己身边的大太监前来祭拜。
子孙女眷在灵前上香答礼。
顾骢袭爵的旨意已经下来,这也算是遂了老侯爷的心意,府中其他人,就算是心有不服,此刻也已经是无力回天。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位昔日走马章台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成了一家之主,顾骢也没少受两位伯伯的挤兑。
到是顾骢的两位兄长,顾骓顾骍此刻不争不抢,只安安心心的帮衬着弟弟办好爷爷的葬礼,一应事宜,竟然全都听顾骢拿主意。
顾家大老爷二老爷暗恨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偏偏又无可奈何。
跪在父亲灵前,暗中腹诽自己的委屈。
江停夹在人群当中,换了面,易了容,拿着皇帝陛下准备好的名帖上了门。
那名帖上所写的人名只是一九品文官,在京中原本就不引人主意,此刻上门前来祭拜,顾家也不可能因为人家官职低微就将人赶出去。
顾骢和顾骍站在大门口迎来送往,见到九品小官的名帖倒也客客气气。
顾骢对着人有印象,行礼之间客客气气的称呼“文大人”。
江停为了防止自己露了真相,并不多说话,唤了一声顾小侯爷,这才借机打量了一下顾家这两兄弟。
顾老侯爷是从顾骍顾骢回京之后就已经发现不好了,他这病已经拖了几个月,全凭华老大夫一手高明的医术吊着,尽量给孙子争取着时间,和皇帝荣王博弈。
可终究还是抵不过命数。
顾骢对他感情最深,此刻面色戚戚,虽然强打精神,但是比起回京之前到是差了许多。
顾骍虽然因为爷爷心目中自始至终的人选都不是自己而有所失落,可倒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到并不觉得如何失意,只是爷爷过世,难免还是会伤心难过。
江停微微敛眸,顾家兄弟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不合,这是他早就已经知道的事情了。
转身向院里走去,却被人忽然叫住。
“文大人!”
江停听见熟悉的声音,回头望着顾骢,内心暗暗防备。
“这不是有幡子吗?”宋知恩指了指“小宋豆腐”的招牌,十分的不服气。“我怎么就不能去卖了?”
绵娘不紧不慢的问道:“刚才你吆喝了一声卖豆腐了吗?”
宋知恩哑口,又连忙补救:“这不怪我,也没用我吆喝啊,大家伙儿就都出来了。”
“那你现在喊一句我来听听。”绵娘笑盈盈的看着他。
宋知恩憋了半天,没喊出来,他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正是最要脸面的时候,内心常常被各种所谓的“不好意思”充斥着。
“你看吧,你喊都喊不出来,在咱们村,你当然不用喊,左邻右舍的都知道咱们家今天会卖豆腐,毛驴车走上这么一圈,可是这出了村子就不一样了,到了那,你不喊,人家怎么知道你是来卖豆腐的?这大冷的天,谁也不可能不在屋子里待着,就一直在外面等着你吧?”
宋知恩无言以对。
绵娘笑着胡噜了一下他的头发,将草垫子放在了车上,垫好狗皮垫子,正要走,就听见清朗的叫卖声。
“卖豆腐嘞!”
转回头去看,宋知恩正一脸倔强的看着姐姐,面带得色:“看吧,我也能喊,我不是不会吆喝的,阿姐,你能做的事情,我就也能做得出来。”
绵娘的确是没想到他真的会喊出来,笑着摇了摇头,连忙承认错误:“是我看轻了你,我家小弟是真的能喊出来的,不是说着玩的。”
“那我能去了吧?”
“还是不行。”绵娘走过去,十分认真的对弟弟说道:“不需要你这么抛头露面,和那些婶子大娘打交道?还有几天就要开学了,你就在家里好好读书就行了,这个活,你阿姐干的来。”
绵娘戴上棉帽子,将额头上缠着的绷带盖得严严实实,见宋知恩还站在那里,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还不赶紧去吃饭,一会别忘了烧炕。”
宋知恩再次抗争,也只是被阿姐无情镇压,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绵娘赶着车出去。
宋李氏在豆腐房里走出来,看着小儿子一脸不服气的样子,也不由得觉得好笑。
“你阿姐说得对,这个卖豆腐的学问大着呢,不比你读书的学问少,再说了这十里八村的人都认得你阿姐,有几个认得你的。人家说不定拿你当成是假冒的,反倒是不肯买你的豆腐了。”
“我只是想要帮帮阿姐,她的伤还没好。”
“阿娘知道你心疼你阿姐,你阿姐也知道,你有这份心,你阿姐和阿娘的心里啊,就已经很熨帖了,苦点累点也都值了,至于其他的,你就不要想了,只管把书读好,比什么都强。”
“读书,读书,就知道让我读书,家里这么多活,都是阿姐干的,阿娘,你知不知道,一口气挑三大缸的水,是多累的活?”
儿子突然发怒,宋李氏静默。
“你不知道,我以前也不知道,不过我现在知道了,挑完三大缸的水,我腿肚子都在转筋,恨不得这条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我这才干了几天,阿姐是天天这么干活的,哪一天着闲了?”
宋知恩以前就觉得阿姐辛苦,他眼看着阿姐每天都好像有忙不完的活,亲身经历过,才知道,这又何止是辛苦,阿姐这都好几个月了,也不知道这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宋李氏被儿子一席话说的哑口无言,站在那,目光却落在了屋外的水桶和扁担上。
三大缸的水,每天来回要去井台上跑十几个来回,就算是别家的男人,也没有这么干活的。
她以前还只觉得绵娘做这些事情是应当应分的,谁让她把这个家害成了这个样子,那个时候看到绵娘挨累受气,她的心里反倒觉得活该。
绵娘将这个家害成这个样子,她就应该做这些,才能弥补她犯下的过错。
现在她才开始后悔自己那个时候的顽固偏执,冷血刻薄。
她甚至都不敢回想,当初的自己,究竟是怎么忍心看着绵娘挨累受苦却无动于衷的,甚至还将所有的怨气和愤懑都发泄到绵娘的身上。
就连小儿子都明白冤有头债有主的道理,她不能去找梅家算账,不能去找荣王世子拼命,也不能去跟顾骢要个交代,每天就知道坐在家里磋磨自己的女儿。
小儿子的话让她羞愧。
松了手,失魂落魄的拄着拐杖回了屋。
坐在炕头上,任由拐杖吊在地上。
宋知恩不知道自己几句话勾起了阿娘内心的愧疚,他只看到阿娘好像掉了眼泪,心里顿时后悔,连忙回了屋给宋李氏道歉。
“阿娘,你不要哭了,我不是故意的,我没有故意想要和你顶嘴,也不是不想读书,其实我挺喜欢读书的。”
“阿娘没有怪你,阿娘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宋李氏望着小儿子,神色忧伤而愧疚。
不懂事的从来都不是她的两个孩子,不懂事的那个人是她,一直以来,是她在胡搅蛮缠不讲理。
这才让女儿受了那么多的苦。
豆腐房里又阴又潮,她现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究竟是怎么狠心才能让女儿在那里住了一个冬天。
大儿子每次来信,都要强调一次,不要埋怨绵娘。
她也并不放在心上,觉得大儿子只看到了绵娘被休弃的事情,并不知道这其中还隐藏着别的原因。
现在仔细想想,才觉得隔壁阿云的爹娘才是对的。
女儿是自己的,摊上这样的世道,遇上那样的人渣败类,自己要是再不护着,别人就更不会护着。
他们做爹娘的没能耐,出了事不仅不能给女儿做后盾,还只会责怪孩子。
宋李氏缓缓地闭上眼睛,试着想一下,若是绵娘在最初被顾骢缠上的时候,就做出以死明志的事情,倏忽之间睁开了眼睛,眼泪再一次决了堤。
绵娘若是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做出那么决绝的事情,她们这作爹娘的,心里如何能安然。
可就像是绵娘所说的那样,她若是让家里知道了这件事呢?
宋知孝一定会二话不说就去找顾骢算账,冲动之下说不定会酿成大祸。
事情会被传的纷纷扬扬,说起顾骢,人家只会不痛不痒的说顾家公子风流成性,可说起绵娘,水性杨花,不安于室,不知廉耻什么的肯定就都上来了。
全家都跟着一起被左邻右舍戳着脊梁骨骂。
那个时候,不管是谁,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吧。
母亲不停的掉泪,宋知恩被吓到了,扯着阿娘的手问道:“阿娘,你怎么了?”
宋李氏摇摇头:“阿娘错了,细伢子,阿娘是真的错了。”
宋李氏泣不成声,宋知恩握着阿娘的手给与安慰。
镇北侯缠绵病榻时日良久,顾家早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
因此,老侯爷亡故,也不至于手忙脚乱让人笑话。
丧事各种操办井井有条。
不过顾老侯爷临终之前有所交代,一切从简。
不许儿孙大肆操办。
可到底品级在那,就算是真的想要简约,也还是繁琐铺张的。
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
顾老侯爷是朝廷重臣,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
就连皇帝陛下都拨了银子,遣了自己身边的大太监前来祭拜。
子孙女眷在灵前上香答礼。
顾骢袭爵的旨意已经下来,这也算是遂了老侯爷的心意,府中其他人,就算是心有不服,此刻也已经是无力回天。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位昔日走马章台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成了一家之主,顾骢也没少受两位伯伯的挤兑。
到是顾骢的两位兄长,顾骓顾骍此刻不争不抢,只安安心心的帮衬着弟弟办好爷爷的葬礼,一应事宜,竟然全都听顾骢拿主意。
顾家大老爷二老爷暗恨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偏偏又无可奈何。
跪在父亲灵前,暗中腹诽自己的委屈。
江停夹在人群当中,换了面,易了容,拿着皇帝陛下准备好的名帖上了门。
那名帖上所写的人名只是一九品文官,在京中原本就不引人主意,此刻上门前来祭拜,顾家也不可能因为人家官职低微就将人赶出去。
顾骢和顾骍站在大门口迎来送往,见到九品小官的名帖倒也客客气气。
顾骢对着人有印象,行礼之间客客气气的称呼“文大人”。
江停为了防止自己露了真相,并不多说话,唤了一声顾小侯爷,这才借机打量了一下顾家这两兄弟。
顾老侯爷是从顾骍顾骢回京之后就已经发现不好了,他这病已经拖了几个月,全凭华老大夫一手高明的医术吊着,尽量给孙子争取着时间,和皇帝荣王博弈。
可终究还是抵不过命数。
顾骢对他感情最深,此刻面色戚戚,虽然强打精神,但是比起回京之前到是差了许多。
顾骍虽然因为爷爷心目中自始至终的人选都不是自己而有所失落,可倒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到并不觉得如何失意,只是爷爷过世,难免还是会伤心难过。
江停微微敛眸,顾家兄弟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不合,这是他早就已经知道的事情了。
转身向院里走去,却被人忽然叫住。
“文大人!”
江停听见熟悉的声音,回头望着顾骢,内心暗暗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