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榜首潘玉
“于大人放心,小人定会好好发挥不辜负大人的期望。”潘玉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看上去斗志十足。赶走了起事的宋野,为避嫌于大人也没有停留太久,他继续四处巡查着考场的考风,倒是这个叫潘玉的年轻人面对如此威逼利诱却依旧不卑不亢的态度让他印象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啊,此子可堪大用!他们这代人始终要退下来,英雄迟暮,美人白首是最让人惋惜的事,好在还有源源不断地人才顶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自己也将要退下来了,所以他希望这后来人能有不错的成绩。
潘玉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他没有一坐下就奋笔疾书,他不像有些十年寒窗苦读书的人只背一篇万能的考题,他对不同的考题有不同的想法,十分灵活。看了一会儿他拿起笔就开始了做答,似乎心有成竹一般,下笔酣畅淋漓并没有因为审题而耽误的这会儿时间而影响考试。他也是第一个写完答卷的,因为不能提前离开考场,潘玉写完之后就坐在那闭目养神,别的考生看了考题之后都在咬着笔管苦思他却闲情逸致的在那闭目养神,看的巡考的官员连连摇头叹气,于大人又转到他们这一区。心里生出了一种不是傻子就是天才的想法,总之,这小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考试结束的钟声一响,考生们有的刚放下笔,有的还在奋笔疾书甚至还有些人抓破了脑袋也写不出来自己满意的答案,等到收卷的人过来才无奈的放下了笔,直让人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典故。而潘玉只被这钟声惊醒知道到了交卷的时候,却是大松了一口气,再做下去他就要睡着了,不慌不忙的起身交了卷子就走出了考场,隐没在人群之中,秋试过后就是为考生们批改卷子,主事者依然是这次科举的负责人于尚书,还有皇宫中翰林院的各位大人负责批改。全国各地的考生何其多,其中佼佼者又有几何,大多数都是死板的答案,改题官已经看的很是疲乏。在经过他们的一番批改之后突然发现其中有一份答卷字迹娟秀却不失豪放,对答卷中南平未来发展问题更是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给出的解决措施也是即刻就能用上的。各位在职批改的大人看了之后赞不绝口纷纷赞叹这位考生学识广博,最难得的是还能应用在实事上。其实所谓的十年寒窗学的大都是八股文,即使有老师也大多都是解释一个字面意思,先人文中的处事之风还得有天赋和勤劳钻研,只是背书的话除了蹉跎时光之外没有一点用处。
这卷子不出意料的传到了于大人手中,他接过来站在窗口双目凝视着这份卷子,久久地望了一会,条例清晰所指也很明确的确是个不错的答卷。他想看看这么一份卷子的主人是谁,是不是自己心中的人选,抬头仔细一看姓名一处写的正是工工整整的潘玉二字,巧了,他心想:这不是开试那会就引起骚动的那小子吗?的确没有叫他失望文笔如此之好,看来是个天才,交出来一份如此出色的卷子,今年或许是在没有比他更为优异的士子了。
五日过后经过翰林院各位大人的一番批改和商讨过后终于得出最后的名次,到了放榜的时候许多考生怀着期望和紧张的心情急切的等在宫门外,等着看自己是否能提名,这一旦榜上有名有机会入朝为官不说,这么多年的辛苦也有个回报,传回家去也是光宗耀祖的。可谓是一朝登入天子门,便脱离穷苦白百姓的身份,踏入了达官贵人的行列。在这些等着放榜的人其中也有着潘玉和他同行前来京赴考的同乡李逅。
两人勾肩搭背的站在那显然是关系亲密的友人,李逅有点被这太阳晒的有些睁不开眼,潘玉拿起手中扇子挡在眼前向前观望着情况,李逅看着他哈哈大笑:“潘兄,这次可有把握啊?”
“潘某自然是心里有数了,不过这最后的结果谁都说不准,不敢太过过自信,以免贻笑大方,李兄觉得如何?”
“你这大才子都不敢声定,李某自然也不能乱猜,咱们还是好生等着吧。”潘玉点头称是。
放榜的官兵终于拿着两张喜气洋洋的红榜过来了,考生们以呼啦就围上去,挤得寸步难行,官兵们敢怒不敢言,平常怎么没见这些书生这么有劲,不过谁也说不准其中的一个书生就会是来日的一二品大员,不好先开罪了。第一名榜首的位置赫然的写着潘玉二字。而潘玉还悠然的站在人群后方摇着扇子,笑着看李逅拼死拼活的往前挤。他还一边向潘玉招手:“潘兄你干什么呢,你快点啊。”
潘玉拿起手中的扇子在手上一拍叫了一声“好”,于是他也上前去挤了,这是人间烟火的味道,谁也避免不了。和他一道的李逅千辛万苦挤到跟前,却被潘玉拽住领子一把又给薅回来了,原来是潘玉在人群中站立不稳,刚好看到前方李逅熟悉的背影,就想倚靠他一下,没想到那小子竟被他拽倒了,被拽回来的李逅没有来得及怪潘玉,他惊讶的睁着双眼摇着潘玉的肩膀道:“潘兄,第一个是你!我就知道你能行,我兄弟做状元了!”李逅是真心为自己的这个友人开心,开心到都忘记了自己。
“李兄别光顾着为我高兴了,你这回的名次也不错嘛!你看……”许多人看到了自己的名次,就把前面的空地让出来给后面的人看,顺着潘玉手指的地方,李逅也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在前虽不是前三但算也是个不错的名次了。二人双双高中,周围的同届考生也都发出祝福,还有从现在开始就和潘玉攀关系的。有人欢喜有人忧,前来查看的不少人在榜上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哀叹着,只能等到明年再来碰碰运气了,科举是文人们的战场,也有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激烈,想有多少人一辈子苦读,白了少年头,到头来也就是空悲切。有时候只是差了那一点点天赋或运气。
“哈哈,这次回乡真是光宗耀祖了。潘兄,俗话说人生四大喜事,其中一个就是金榜题名时,我们今天一定要好好庆祝一番啊。”
“那当然!我与李兄以后也是要同朝为官的,正好趁此听听李兄的抱负。不知道李兄想去哪庆祝?”
上榜出了潘玉和李逅二人还有不少有才学的士子们。往年每次科举考试丞相和周达等人总是以收取考生利益为交换徇私舞弊,这次科举大大改进虽惹了不少世家的非议,却为南平选取出来了一大批可用的人才,这次科举挑选出来的人才,也为南平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真才实用的人才资源。
兄弟俩这厢正商量着去哪儿好好放松一下,备考的日子太过辛苦,有个闲暇的时间也是趁机补补觉,连一点儿酒星都没沾。考官们这时却在皇上面前复起了命,总的来说今年的考生质量都很不错,虽然有些年纪过于大了,但今年的榜首却是个年轻有才的人。潘玉的试卷已经在考官之中过了一遍,几乎所有人都对他赞不绝口,他们觉得有着这样实用知识的人才,才堪当栋梁。皇帝对这个榜首很是好奇,殿试本来是前朝就去掉了的规矩,他又让人特意为潘玉安排了一场。
“潘玉,潘玉。潘安宋玉,起得这样好的名字,希望不要让朕失望啊。”皇帝踱着步。
潘安宋玉乃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潘安是西晋顶尖的文学家,在政治方面也有一定才能。家庭生活注重伦理道德,孝母有名,对妻子专情,对亲朋感情真挚,唯一的坏处也就是性轻躁,趋势利。但在那样的社会里,已经是很难得了。而宋玉,则是楚怀王时代的人,据说,宋玉不但文章写得出色,人也长得俊美无比,因作《大言赋》、《小言赋》、《风赋》,深得楚王赏识,赐田云梦泽。他也是一个一个志趣高洁的人,因为襄王昏聩而远走王都,被放逐到赐地居住,晚年作楚辞名篇《九辩》。古有墓碑,因风雨剥蚀,碑文中宋玉的“玉”字的一点模糊不清,被误为“宋王”。后经晚唐诗人李群玉辨明真伪,留下了“雨蚀玉文旁没点,至今误认宋王墓”的诗句。
潘玉的名字是结合这二位文豪而来,这是母亲对他的最高期望。他的样貌清秀或许不能说是赛过了潘安宋玉,但他的学识却毫不辜负这份期望,同时他的人品在乡邻中也是饱受称赞,这样的人注定不会被埋没,此次的笔试他一鸣惊人,夺得榜首。假以时日必定成为一名好官,为天下的百姓做出贡献。
“于大人放心,小人定会好好发挥不辜负大人的期望。”潘玉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看上去斗志十足。赶走了起事的宋野,为避嫌于大人也没有停留太久,他继续四处巡查着考场的考风,倒是这个叫潘玉的年轻人面对如此威逼利诱却依旧不卑不亢的态度让他印象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啊,此子可堪大用!他们这代人始终要退下来,英雄迟暮,美人白首是最让人惋惜的事,好在还有源源不断地人才顶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自己也将要退下来了,所以他希望这后来人能有不错的成绩。
潘玉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他没有一坐下就奋笔疾书,他不像有些十年寒窗苦读书的人只背一篇万能的考题,他对不同的考题有不同的想法,十分灵活。看了一会儿他拿起笔就开始了做答,似乎心有成竹一般,下笔酣畅淋漓并没有因为审题而耽误的这会儿时间而影响考试。他也是第一个写完答卷的,因为不能提前离开考场,潘玉写完之后就坐在那闭目养神,别的考生看了考题之后都在咬着笔管苦思他却闲情逸致的在那闭目养神,看的巡考的官员连连摇头叹气,于大人又转到他们这一区。心里生出了一种不是傻子就是天才的想法,总之,这小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考试结束的钟声一响,考生们有的刚放下笔,有的还在奋笔疾书甚至还有些人抓破了脑袋也写不出来自己满意的答案,等到收卷的人过来才无奈的放下了笔,直让人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典故。而潘玉只被这钟声惊醒知道到了交卷的时候,却是大松了一口气,再做下去他就要睡着了,不慌不忙的起身交了卷子就走出了考场,隐没在人群之中,秋试过后就是为考生们批改卷子,主事者依然是这次科举的负责人于尚书,还有皇宫中翰林院的各位大人负责批改。全国各地的考生何其多,其中佼佼者又有几何,大多数都是死板的答案,改题官已经看的很是疲乏。在经过他们的一番批改之后突然发现其中有一份答卷字迹娟秀却不失豪放,对答卷中南平未来发展问题更是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给出的解决措施也是即刻就能用上的。各位在职批改的大人看了之后赞不绝口纷纷赞叹这位考生学识广博,最难得的是还能应用在实事上。其实所谓的十年寒窗学的大都是八股文,即使有老师也大多都是解释一个字面意思,先人文中的处事之风还得有天赋和勤劳钻研,只是背书的话除了蹉跎时光之外没有一点用处。
这卷子不出意料的传到了于大人手中,他接过来站在窗口双目凝视着这份卷子,久久地望了一会,条例清晰所指也很明确的确是个不错的答卷。他想看看这么一份卷子的主人是谁,是不是自己心中的人选,抬头仔细一看姓名一处写的正是工工整整的潘玉二字,巧了,他心想:这不是开试那会就引起骚动的那小子吗?的确没有叫他失望文笔如此之好,看来是个天才,交出来一份如此出色的卷子,今年或许是在没有比他更为优异的士子了。
五日过后经过翰林院各位大人的一番批改和商讨过后终于得出最后的名次,到了放榜的时候许多考生怀着期望和紧张的心情急切的等在宫门外,等着看自己是否能提名,这一旦榜上有名有机会入朝为官不说,这么多年的辛苦也有个回报,传回家去也是光宗耀祖的。可谓是一朝登入天子门,便脱离穷苦白百姓的身份,踏入了达官贵人的行列。在这些等着放榜的人其中也有着潘玉和他同行前来京赴考的同乡李逅。
两人勾肩搭背的站在那显然是关系亲密的友人,李逅有点被这太阳晒的有些睁不开眼,潘玉拿起手中扇子挡在眼前向前观望着情况,李逅看着他哈哈大笑:“潘兄,这次可有把握啊?”
“潘某自然是心里有数了,不过这最后的结果谁都说不准,不敢太过过自信,以免贻笑大方,李兄觉得如何?”
“你这大才子都不敢声定,李某自然也不能乱猜,咱们还是好生等着吧。”潘玉点头称是。
放榜的官兵终于拿着两张喜气洋洋的红榜过来了,考生们以呼啦就围上去,挤得寸步难行,官兵们敢怒不敢言,平常怎么没见这些书生这么有劲,不过谁也说不准其中的一个书生就会是来日的一二品大员,不好先开罪了。第一名榜首的位置赫然的写着潘玉二字。而潘玉还悠然的站在人群后方摇着扇子,笑着看李逅拼死拼活的往前挤。他还一边向潘玉招手:“潘兄你干什么呢,你快点啊。”
潘玉拿起手中的扇子在手上一拍叫了一声“好”,于是他也上前去挤了,这是人间烟火的味道,谁也避免不了。和他一道的李逅千辛万苦挤到跟前,却被潘玉拽住领子一把又给薅回来了,原来是潘玉在人群中站立不稳,刚好看到前方李逅熟悉的背影,就想倚靠他一下,没想到那小子竟被他拽倒了,被拽回来的李逅没有来得及怪潘玉,他惊讶的睁着双眼摇着潘玉的肩膀道:“潘兄,第一个是你!我就知道你能行,我兄弟做状元了!”李逅是真心为自己的这个友人开心,开心到都忘记了自己。
“李兄别光顾着为我高兴了,你这回的名次也不错嘛!你看……”许多人看到了自己的名次,就把前面的空地让出来给后面的人看,顺着潘玉手指的地方,李逅也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在前虽不是前三但算也是个不错的名次了。二人双双高中,周围的同届考生也都发出祝福,还有从现在开始就和潘玉攀关系的。有人欢喜有人忧,前来查看的不少人在榜上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哀叹着,只能等到明年再来碰碰运气了,科举是文人们的战场,也有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激烈,想有多少人一辈子苦读,白了少年头,到头来也就是空悲切。有时候只是差了那一点点天赋或运气。
“哈哈,这次回乡真是光宗耀祖了。潘兄,俗话说人生四大喜事,其中一个就是金榜题名时,我们今天一定要好好庆祝一番啊。”
“那当然!我与李兄以后也是要同朝为官的,正好趁此听听李兄的抱负。不知道李兄想去哪庆祝?”
上榜出了潘玉和李逅二人还有不少有才学的士子们。往年每次科举考试丞相和周达等人总是以收取考生利益为交换徇私舞弊,这次科举大大改进虽惹了不少世家的非议,却为南平选取出来了一大批可用的人才,这次科举挑选出来的人才,也为南平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真才实用的人才资源。
兄弟俩这厢正商量着去哪儿好好放松一下,备考的日子太过辛苦,有个闲暇的时间也是趁机补补觉,连一点儿酒星都没沾。考官们这时却在皇上面前复起了命,总的来说今年的考生质量都很不错,虽然有些年纪过于大了,但今年的榜首却是个年轻有才的人。潘玉的试卷已经在考官之中过了一遍,几乎所有人都对他赞不绝口,他们觉得有着这样实用知识的人才,才堪当栋梁。皇帝对这个榜首很是好奇,殿试本来是前朝就去掉了的规矩,他又让人特意为潘玉安排了一场。
“潘玉,潘玉。潘安宋玉,起得这样好的名字,希望不要让朕失望啊。”皇帝踱着步。
潘安宋玉乃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潘安是西晋顶尖的文学家,在政治方面也有一定才能。家庭生活注重伦理道德,孝母有名,对妻子专情,对亲朋感情真挚,唯一的坏处也就是性轻躁,趋势利。但在那样的社会里,已经是很难得了。而宋玉,则是楚怀王时代的人,据说,宋玉不但文章写得出色,人也长得俊美无比,因作《大言赋》、《小言赋》、《风赋》,深得楚王赏识,赐田云梦泽。他也是一个一个志趣高洁的人,因为襄王昏聩而远走王都,被放逐到赐地居住,晚年作楚辞名篇《九辩》。古有墓碑,因风雨剥蚀,碑文中宋玉的“玉”字的一点模糊不清,被误为“宋王”。后经晚唐诗人李群玉辨明真伪,留下了“雨蚀玉文旁没点,至今误认宋王墓”的诗句。
潘玉的名字是结合这二位文豪而来,这是母亲对他的最高期望。他的样貌清秀或许不能说是赛过了潘安宋玉,但他的学识却毫不辜负这份期望,同时他的人品在乡邻中也是饱受称赞,这样的人注定不会被埋没,此次的笔试他一鸣惊人,夺得榜首。假以时日必定成为一名好官,为天下的百姓做出贡献。